建设工业 | 机器人老大哥,业绩压力山大?

图灵汇官网

近期,CES2025大会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圆满落幕。大会吸引了多家国内外企业的参与,众多机器人产品纷纷亮相。其中,14台人形机器人与知名人士黄仁勋同台展示,其中不少来自中国。这一展示引起了A股市场对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高度关注。

建设工业(股票代码:002265)是此次大会中的焦点之一。这家公司在2024年末凭借在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展出的多款轻型武器装备和民用枪械,成功进入了“机器人概念”的讨论范围,引起了资本市场的极大兴趣。

自那时起,建设工业的股价一路攀升,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公司于1月10日宣布,其多功能足式机器人已在侦查打击、日常巡检、物资运输、灾害救援以及排雷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广泛应用前景。此消息一出,股价即刻涨停。

从行业角度来看,建设工业被视作机器人行业的领军者。然而,虽然在市场上取得了显著地位,公司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建设工业的前身是西仪股份,其历史可追溯至张之洞创立的湖北枪炮厂。这家企业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抗战期间为国家提供了大量武器装备。上世纪80年代,公司开始进军民用市场,生产摩托车和汽车零部件。近年来,公司逐步拓展至智能化和新能源领域,希望在传统业务基础上实现多元化发展。

尽管投入了大量资金,公司的收入增长却相对缓慢。从2005年到2021年,公司营业收入从约1.98亿元增长到7.84亿元,增幅仅为5亿元。2022年,西仪股份收购了另一家由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企业,并更名为建设工业。这次收购使公司收入激增,增幅接近六倍。

然而,好景不长。根据2023年的财报,公司总收入达到42.56亿元,其中特种产品和汽车零部件贡献了主要收入来源。但由于汽车产业链内部的竞争加剧,公司收入增长速度开始放缓,2024年前三个季度的营收同比下降约7.44%,显示出了明显的增长压力。

建设工业的盈利空间也较为有限。数据显示,2022年和2023年公司净利润均超过2亿元。但这些利润中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资产处置收益和其他非主营业务收入。例如,2022年和2023年的资产处置收益和其他收益分别达到1.56亿元和1.67亿元,意味着净利润的68%和57%来自非主营业务。扣除这些非经营性收入后,公司经营性业务的利润较低,毛利率长期徘徊在15%左右。

此外,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天数逐年增加,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已超过120天。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的比例高达35%。为缓解流动性问题,公司增加了短期借款,导致资产负债率从2023年底的55.93%升至2024年第三季度末的56.61%。

短期内,建设工业面临一定的业绩压力,但市场对其未来发展仍抱有较高期望。

本文来源: 互联网 文章作者: 在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