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在力度控制方面还有提升空间,而自适应机器人在这方面表现更加出色,尤其在医疗等领域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这是非夕科技副总裁胡晓平在一次访谈中的观点。
胡晓平提到,非夕科技自创立以来,专注于打造融合高精度力控、机器视觉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自适应机器人。这些机器人设计灵活,能适应多变的工作环境,并通过模仿人类“手”和“眼”的协作完成复杂任务。
他强调,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彻底改变传统机器人研发的方式,甚至需要重新思考机器人的基本原理,这是一次全新的探索。例如,在理疗按摩领域,自适应机器人能够通过精细的力度控制重现专业技师的操作手法,提供类似中医理疗的效果,同时保障患者的安全。此外,这类机器人还支持远程操控。
自适应机器人在许多实际场景中都有良好的表现。比如,在充电时,它能轻松完成插拔动作,既稳定又不会损伤设备。在压缩机气缸装配中,它同样能确保胶塞完好无损地安装到位,这一切都得益于其对力度的高度掌控。
近年来,随着机器人行业的快速进步,中国在这一领域的产业链布局也逐步完善。据相关报告显示,预计到2024年,国内的人形机器人市场将达到27.6亿元规模;到2029年,这一数值将扩大到750亿元,占全球市场的三成以上;到了2035年,市场规模或将超过3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