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广州市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动物实验平台上,研究人员利用受控机器人进行了手术。此次手术的成功展示了我国在眼科手术机器人领域的重大突破。
据广州日报报道(全媒体记者梁超仪、通讯员邰梦云、唐艳丽),在手术过程中,研究人员需将药物精准地注射到眼睛内的黄斑区,这对操作的精确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目前,人工操作难以达到如此高的精准度,但借助机器人技术,这一难题得以解决。
在最近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林浩添教授团队与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的黄凯教授团队联合宣布,他们共同研发了一款5G远程高精度眼科手术机器人。这款机器人已在海南省眼科医院完成了全球首例5G远程微米级眼科手术,手术对象为12只兔子,取得了圆满成功,术后一个月内未出现并发症,恢复情况良好。
未来,该团队计划将此技术应用于更远地区的临床试验,包括高原地区。预计到今年底或明年,该技术将进入临床研究阶段,最终有望为广大患者提供更为便捷的眼科医疗服务。
林浩添教授指出,这项技术的研发历时十年,是一次医工结合的典范之作。当前,熟练掌握眼底手术的医生数量有限,而黄斑变性、视网膜病变等眼病患者却越来越多。眼科手术对医生的操作精确性和稳定性要求极高,而传统的手工操作往往难以满足这些要求。借助手术机器人,可以显著提升手术的精准度,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误差。
林浩添进一步解释道,人类的手部震颤和抖动是手术中的一大障碍,而手术机器人可以通过内置的算法系统来过滤这些抖动,从而实现更高的精准度。此外,手术机器人还可以将药物更准确地送至病变部位,提高治疗效果。
黄凯教授则补充说,此次研发的手术机器人采用了独特的串并联构型机械臂结构,能够在微米级别实现远程运动中心(RCM)控制和末端重复定位。这一创新不仅提高了手术的精准度,也使得手术机器人能够更好地模拟和替代人手操作,为眼科手术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