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高达10米、重达数吨的机器人不仅能够做出各种动作,还能变换颜色,这并非科幻片中的场景,而是近期在北京真实上演的一幕。
最近,由中央美术学院教师孙世前和范尔蒴共同创作的一款巨型中国风机器人艺术装置在中国科学技术馆展出,迅速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
这款机器人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古代城门建筑,整个作品高达10.01米。设计者巧妙地将城门元素融入机甲之中,使其既具有传统美感,又不失现代科技感。上段部分化身为头胸铠甲,城台部分变为胸甲,城门、匾额、值房和吊车等细节都包含其中。屋顶碎片则作为装饰点缀在肩部,形成肩甲。中段部分则成为腰臀铠甲,屋顶碎片变成了裙甲,角梁与裙甲结合。下段部分则设计成战靴,脚部对应建筑的基础部分,如台基、台阶、栏板望柱和丹陛等,斗拱元素用于装饰,与角梁相呼应。
这款机器人的诞生并非一帆风顺。2014年,孙世前曾尝试将外国机器人放置在北京前门,却引发了争议。这次经历让他意识到,应该将中国传统元素融入机器人设计中。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将古城门的形象转化为机器人作品。为此,他与范尔蒴携手,开创了全新的机甲系列。
这个项目耗时五年才得以完成。孙世前和他的团队花费了三年时间设计和修改方案。为了将城门元素融入机甲,他请教了许多古建筑专家和历史学者。设计稿经过多次修改,最终呈现出令人惊叹的效果。此外,为了让机甲能够动起来,孙世前还自学了编程。然而,最大的挑战在于资金问题。一个10米高的机器人需要的材料和人工成本非常高,孙世前花了两年时间筹集制造预算,最终依靠自己的工作室完成了这项作品。
对于孙世前来说,机器人艺术一直深深影响着他的生活。他从小就对机器人充满了兴趣,童年时代通过手工制作机器人玩具来满足自己的爱好。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后,他继续追求自己的梦想,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孙世前的工作室里收藏了大量的机器人手办和玩具。这些机器人不仅陪伴他成长,也成为他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他表示,这些手办不仅仅是玩具,更是他青春的一部分,他不会出售它们。
近年来,孙世前和他的团队创作了许多机器人作品,包括以十二生肖为主题的可变形机器人,以及一系列建筑机甲。这些作品不仅在国内受到认可,也在国际上引起了关注。孙世前希望借助这些作品向世界展示中国独特的机器人艺术,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孙世前表示,未来将继续致力于创作更多有意义的作品,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中国机器人艺术的魅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