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在2019年的腾讯WE大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展示了最新的科技进展,包括细胞疗法、脑芯片以及弦理论等内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技术之一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实验室展示的粒子机器人。这是一种能够自我建模的群体微型机器人,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自我意识”。这一创新引起了广泛关注,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机器人觉醒可能带来的影响的思考。
自机器人诞生以来,它们就常被贴上反人类的标签。人们担心这种人类创造的产品会在未来某天威胁人类的安全。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在其剧本《罗素姆的万能机器人》中首次使用了“robot”这个词,描述了科学家们为资本家制造大量机器人作为劳动力,最终却导致机器人统治世界的故事情节。
真正让公众对具有自我意识的机器人感到担忧的作品是《终结者》系列、《机械公敌》和《西部世界》。在这类影视作品中,人类面对不断进化且战斗力强大的机器人时显得无力抵抗。
然而,一些悲观主义者认为,由于人类大脑的复杂性,即使给机器人安装模拟程序,也无法达到人类大脑的水平,更不用说实现自主学习。不过,随着3月21日粒子机器人的问世,这种观点可能会发生变化。当天,全球顶尖学术期刊《自然》的封面文章介绍了这种由哥伦比亚大学创意机器实验室的霍德·利普森研发的自我建模仿生群体机器人。
粒子机器人系统由数十个圆形粒子构成,这些粒子通过磁铁连接在一起,即使部分粒子损坏,整个系统仍能正常运行。在外界刺激下,粒子机器人可以自由移动,并在编程后向特定信号源移动,执行运输物体、跨越障碍等任务。与传统机器人不同的是,粒子机器人不需要人工集中控制,而是依靠自身伸缩和随机运动来完成复杂任务。这种系统有可能产生意识,通过自我模拟和自我复制,使机器人能够在设备故障或特殊环境下顺利完成工作。
尽管现在的粒子机器人看起来像单细胞生物,但其创造者表示,“这种机器人将来可能具备创造力和自主思考的能力”。机器人自我意识的觉醒,一方面可以帮助人类解决更多复杂问题,另一方面也可能不断进化,当它们意识到自己被人类奴役时,可能会采取报复行动。
当前,智能机器人尚未进入“黄金时代”,现在讨论它们的觉醒可能还为时尚早。或许有一天,各国政府会像禁止克隆人一样,限制对机器人觉醒的研究,以防止潜在的灾难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