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向商业化迈进 这家国产品牌开启预售 具备多重运动能力

图灵汇官网

《科技日报》报道,9月26日,傅利叶智能正式推出了通用型人形机器人GR-1的预售活动。这款机器人身高达到1.65米,体重约为55公斤,其设计融合了高度仿生学原理与人类行为模式,搭载了自主研发的FSA一体化执行器,全身体关节执行器总数高达44个,最大关节峰值扭矩可达230N.m。GR-1具备出色的稳定性与适应性,能在复杂环境中自如行走、后退、变换姿势、避障以及完成多种运动任务。

[插入一张图片]

GR-1的应用范围广泛,从科研教育、AI实体智能基础建设、表演展览,到医疗康复、安防巡查与迎宾服务等领域均有涉及。其开放的完整软件开发工具包(SDK)允许二次开发,提供APP智能交互功能,增强了应用的灵活性与实用性。

近来,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Optimus也有了新进展,展示了一种“端到端”的解决方案演示。Optimus采用了神经网络训练技术,实现了从视频信号输入到控制信号输出的全链路操作。视频中展示了其视觉自我校准、颜色分类任务、单脚平衡等技能,体现出在感知、决策与运动控制方面的先进性。

同时,大型模型正逐渐在机器人领域发挥作用。谷歌于3月发布了多模态具身视觉语言模型(VLM)PaLM-E,适用于机器人领域;7月则推出了专门针对机器人的视觉-语言-行动模型Robotics Transformer 2(RT-2)。这些模型的出现,预示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正在迅速发展。

多家公司正加快产业化步伐,推动“具身智能”成为行业趋势。得益于深度学习框架的不断完善,算法的泛化能力显著提升,可利用的数据集日益丰富,中信证券预测,机器人在识别、交互与执行能力上的进步将加速,特别是在数据量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这些能力有望实现质的飞跃。随着控制硬件的大规模生产与实用性的深入研究,人形机器人的实际应用将得到进一步推广。

浙商证券估计,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需求量将达到约177万台,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69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预计为25%。其中,短期内(3-5年),工商业场景将成为应用的主要阵地;而长远来看(5-10年后),个人应用的潜力巨大。

在具体的业务布局上,业界普遍看好人形机器人产业化的前景,特别是关注核心零部件制造商的领导地位,这些企业将在这一趋势中扮演关键角色。

本文来源: 互联网 文章作者: 每日咖啡资讯
    下一篇

导读:机器之心报道 机器之心编辑部 机器人能认出镜子中的自己吗?目前来看,依然做不到。 去年 3 月,OpenAI 领投了一家具身智能公司「1X」。这是一家成立于 2014 年的挪威人形机器人公司,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