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领域迎来一项重要突破。近日,由中国宇航学会标准化分会组织的审查会议中,《基于开源鸿蒙轻量系统的星载实时操作系统通用要求》与《基于开源鸿蒙轻量系统的星载实时操作系统开发实践》两项标准顺利通过评估。这是全球首个针对卫星操作系统的实时系统规范,标志着国产技术在航天领域的深度应用迈出了关键一步。
这项标准由大连理工大学于晓洲教授团队主导制定,联合多家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完成。其核心内容围绕开源鸿蒙轻量系统展开,旨在为微纳卫星提供一套完整、可操作的实时操作系统解决方案。标准不仅定义了相关术语,还详细说明了源码获取、系统移植与功能裁剪等关键流程,为后续开发提供了明确指引。
在实际应用中,于晓洲团队在“大连 1 号-连理卫星”项目中首次成功部署基于国产芯片的高可靠性开源鸿蒙实时操作系统。这一成果实现了软硬件的全面国产化,为国际航天器操作系统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卫星运行后,系统响应速度和稳定性显著提升,同时完成了多项关键技术验证,包括绿色推进系统和高分辨率遥感成像。
目前,已有多个微纳卫星项目采用该系统。其中包括星众空间卫星、“金紫荆”系列卫星、爱太空科学号、航升卫星以及中科院“电磁双星”等。这些应用不仅拓展了开源鸿蒙的技术边界,也推动了其在更广泛场景中的落地。
此次标准的发布,体现了我国在航天科技领域的持续创新能力和自主可控水平的提升。随着更多卫星任务引入该系统,未来将有更多机会验证其在复杂环境下的稳定性和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