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研发布行业首个“极北寒测”测评洞察报告:复杂环境下智驾不能完全替代人驾

图灵汇官网

中国汽研推出首份“极北寒测”报告:新能源车严寒表现受关注

近期,“中国汽研汽车指数”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了行业首份《2024年中国汽研汽车指数“极北寒测”测评洞察报告》。这份报告基于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的特点,结合道路事故数据,对市面上16款主流新能源车型展开了智能安全与高效节能性能的测评。测评覆盖了复杂环境和高寒环境两大场景,包含智能安全和高效节能两大维度,涉及雾天安全、逆光安全、雪天安全、续航稳定性、充电效率以及空调采暖等六大项目。

雪地驾驶面临更多挑战

测评发现,配备激光雷达的车辆在雾天和逆光条件下表现尚佳,智能驾驶系统通过率超过八成。但在积雪路面上,这些车辆的智能驾驶系统表现欠佳,通过率不足四成。这说明积雪路面会对车辆的制动能力产生负面影响,企业需要强化智能驾驶系统的数据积累和多传感器整合能力,以改善雪天条件下的表现。

辅助驾驶功能需谨慎推广

在复杂的交通环境中,尤其是恶劣天气、复杂路况或光线不足的情况下,辅助驾驶系统容易出现问题。实验数据显示,即便在复杂环境下,辅助驾驶系统也可能出现判断失误或反应迟缓的现象。因此,车企不应过分夸大其智能驾驶功能,而应完善相关的用户指南,并适时提示用户手动控制车辆。

新能源车续航与充电表现稳定,但采暖需改进

测评显示,多数参与测试的车辆在续航测试中的通过率超过八成,展现了出色的能耗管理能力。总体来看,车辆在全续航过程中分配给驱动的最佳能量比例可达八成以上,这得益于先进的能量管理系统和低温电池保温技术。不过,充电测试的通过率稍低,为六成,尽管部分车型的最高充电功率达到133千瓦,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补能压力。相比之下,采暖测试的成绩不太理想,通过率仅为五成,这意味着目前主流的PTC加热技术还需进一步优化,尤其是在低温环境下的效果有待提升。

高寒环境考验新能源车性能,合理用车习惯很重要

报告强调,在平均气温为零下20摄氏度的高寒环境下,插电式和增程式混合动力车型的电量管理策略需要更加精细。企业应持续提高整车热管理的集成度和智能化水平,特别是在电池热管理、高效节能空调、发动机快速预热以及余热回收利用等方面。同时,车主也需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用车习惯,比如优先使用座椅加热和方向盘加热代替空调,培养柔和的冬季驾驶方式,避免急加速和急刹车,以此降低电池耗电量,增加制动能量回收效率,从而延长车辆续航里程。

本文来源: 图灵汇 文章作者: 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