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0日至11日,以“智汇车联,信创未来”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国际车联网技术大会在成都圆满落幕。
此次大会发布了《C-V2X车联网技术发展与产业实践白皮书(2022)》、《车联网知识产权白皮书(2022年)》,并介绍了由中国通信学会车联网委员会联合业界、高校和行业组织编撰的《车联网产业与技术发展路线图》。这份路线图长达22万字,是业内第一份全面涵盖车联网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的综合性文献。
无论是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自动驾驶,还是基于大数据的智能路径规划,车联网正逐渐将线上服务延伸至线下。
一、车联网是无人驾驶、自动驾驶、智能驾驶的基础
尽管当前市场上存在众多概念,如无人驾驶、自动驾驶、智能驾驶,但其核心离不开车联网。车联网技术通过安装车载终端设备,实现了对车辆运行状态和静态信息的收集、储存和传输。车联网系统通常具备实时实景功能,借助移动网络实现人车互动。车联网作为无人驾驶、自动驾驶、智能驾驶的重要基础,正在加速发展,预计将迎来规模化部署的新阶段。
多个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和长沙,正借助车联网技术探索未来交通系统的智能化和互联化,推动智慧城市交通建设。
传统汽车如同孤立的岛屿,而车联网则构建了一个万物互联的世界,车辆、道路、行人和网络之间紧密相连。传统的汽车座舱是冷冰冰的空间,而车联网智能座舱则成为继家庭和工作场所之外的第三生活空间。
二、车联网的发展历程
车联网技术在国外起步较早,早在1962年,通用汽车就参与了阿波罗计划,研发了车载导航和通讯技术,这也被视为车联网服务的开端。1960年代,日本开始研究车间通信,至2009年,日本的VICS车机装载率已达90%。2010年,美国交通部发布了《智能交通战略研究计划》,详细规划了美国车辆网络技术的发展。
中国的车联网技术起步较晚,2009年上海首次引入车联网服务,起初仅能实现基本的导航和救援功能。2013年,国内汽车网络技术已能实现简单的实时通信,如实时导航和实时监控。2014年,4G网络时代的到来促进了车联网的快速发展。2016年,华为、奥迪、宝马和戴姆勒等公司成立了5G汽车联盟(5GAA)。2020年,车联网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2021年中国互联网大会上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指出,中国车联网标准体系已基本完善,车联网成为推动汽车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截至2021年,车联网装机量已达到约300万台,市场增长率为107%,渗透率为15%。这表明车联网正逐步形成良好的发展趋势,具备了一定的市场规模。
未来,车联网将经历两个阶段:近期,主要通过车车协同和车路协同技术实现智能网联辅助驾驶及特定场景下的中低速智能网联无人驾驶;从中远期看,结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通过雷达和视频感知技术,实现单车智能向网联智能的转变,最终实现全天候、全场景的智能网联无人驾驶。这意味着,在机场、工厂、码头和停车场等特定场景中,无人驾驶、自动驾驶和智能驾驶将逐步应用,但要真正普及还需时间。
三、中国成为车联网专利的最大产出国
在此次大会上,还发布了《车联网知识产权白皮书(2022年)》。报告显示,中国已成为车联网关键技术专利的最大产出国。截至2022年5月,全球车联网领域的专利申请总数达到125326件,主要申请人集中在传统车企、汽车零部件企业、通信企业和互联网高科技企业。从各国的研究实力来看,日本和美国企业仍占据较高位置,但中国是最大的专利产出国,华为、中兴和百度等公司表现尤为突出。
全球车联网市场规模预计将在2025年超过1.5万亿元人民币。掌握车联网技术的企业将引领无人驾驶、自动驾驶和智能驾驶的未来。
更多关于无人驾驶和自动驾驶的资讯,敬请关注“无人车来也”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