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影响软件行业,传统的SaaS(软件即服务)商业模式遇到了不小的挑战。
花旗分析师在9月2日发布的报告中指出,AI不会直接结束SaaS模式,而是会让市场出现明显分化,少数公司会高速增长成为赢家,多数公司则可能增长停滞。
市场虽然担心AI会给软件行业带来压力,导致相关股票被抛售,但花旗觉得这种抛售可能过头了。不过风险确实存在,特别是那些靠按用户数收费的软件公司。
AI会成为软件行业的分水岭,不同公司的估值差距会变大。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年增长率超过20%的软件公司,企业价值与收入比(EV/Revenue)中间值差不多涨了一倍,达到11.7倍;而增长率低于10%的公司,估值停留在4.9倍左右,接近2016年“Saas大屠杀”时的低点。
花旗还推荐了一个“全天候AI投资组合”,里面有微软、MongoDB、Snowflake等公司。
AI冲击的三种可能:从替代到助力
花旗的报告设想了三种情况,来分析AI可能对现有软件公司产生的影响。这三种情况涵盖了从最糟的被替代到最好的被助力之间的各种可能。
悲观情况:在这种设想下,AI和大语言模型(LLM)的进步会让定制应用程序变得很容易开发,这可能直接冲击甚至替代现有的软件公司。另外,AI可能会减少知识型员工的数量,对按用户数收费的SaaS模式造成很大压力。这种情况下,ADBE、CRM、NICE等应用软件公司,以及ASAN、WDAY等后台办公软件公司风险最大。而提供数据库、计算等服务的“超大规模云厂商”和数据基础设施公司(如MSFT、MDB、SNOW、ORCL)会是主要受益者。
基本情况:这是花旗认为最可能发生的情况。有创新能力的大公司能成功开发并卖出AI产品,新收入能抵消按用户数收费模式的压力,整体营收还能保持增长。对大多数SaaS公司来说,这算是中性偏积极的情况,而超大规模云厂商和数据基础设施公司依然会是赢家。
乐观情况:在最理想的情况下,现有的软件大公司会带头进行AI创新,通过新产品让收入增长加快。就算用户数收费模式受影响,它们也能转用按效果或使用量收费的模式。这会对很多现有软件公司(如MSFT、CRM、NOW)带来利好,还可能引发更多对成功AI初创公司的收购。
“赢家通吃”:估值分化已经出现
市场已经感受到了变化,并用资金给未来的赢家和输家定了价。数据显示,软件公司的估值差距很大。
根据Factset的数据,截至2025年8月26日,年增长率超过20%的软件公司,预期市销率(EV/Revenue NTM)中间值达到11.7倍,比2022年的低点几乎涨了一倍;而增长率低于10%的公司,估值中间值只有3.5倍,和2016年“Saas大屠杀”时的低点差不多。
自由现金流(FCF)估值也有类似的分化:高增长公司的预期EV/FCF中间值高达56.2倍,低增长公司只有16.0倍。这清楚地说明,资金正在向少数高增长、能跟上AI浪潮的公司集中,其他公司则面临估值压力。
花旗把现在的市场情绪和2016年的“Saas大屠杀”相比,当时市场担心增长放缓和商业模式问题,导致估值大跌。花旗认为,虽然现在整体估值还没到2016年的绝对低点,但压力主要集中在低增长公司,而优质高增长公司的估值溢价反而保持甚至扩大了。
寻找“全天候”赢家:花旗的AI投资策略
面对复杂的前景,花旗选出了12家公司组成“全天候AI篮子”,想找出在任何情况下都有竞争力的公司。
应用与数据软件:微软被看作核心赢家,它在AI基础设施(Azure)、AI应用(Copilot)和AI搜索等领域都有布局。MongoDB(MDB)和Snowflake(SNOW)作为领先的数据管理平台,会受益于AI带来的数据量增长和产品更新。AI基础设施提供商CRWV因为商业模式和上层应用不绑定,也受到青睐。
基础设施与网络安全:Datadog和Dynatrace靠成熟的“按使用量收费”模式,能有效避开按用户数收费的风险。CrowdStrike、Palo Alto Networks和Rubrik则因为网络安全的重要性而受益,不管AI怎么发展,网络安全预算都会是优先项。
后台办公软件:Intuit靠着庞大的数据量和分销网络形成了很强的竞争优势。Pegasystems通过独特的AI蓝图(Blueprint)方法,为AI工作流提供底层架构,在市场上有特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