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运的到来,出行和旅游的需求激增,人们将更频繁地使用网络平台进行购票和预订酒店等操作。“大数据杀熟”这一话题也因此再度引起关注。
近期,有用户反映,使用三个不同账号购买同一航班、同一舱位的机票时,价格却存在显著差异,最高相差近900元。此外,还有记者测试发现,在没有任何优惠券的情况下,黄金会员账号的价格竟然高于普通会员账号。这些情况引发了广泛讨论。
据报道,2月7日,郑州飞往珠海的航班,不同手机和账号显示的价格也有所不同。对此,部分平台回应称,价格差异可能是由于代理商的误投优惠券、网络波动或系统异常等因素导致的。然而,这些解释并未消除消费者的疑虑,监管机构也难以给出确切的结论。
近年来,关于“大数据杀熟”的讨论从未停止。虽然尚未有平台公开承认这一行为,但这种现象确实存在。目前,关于“大数据杀熟”的定义和界定仍缺乏权威性,这也使得该现象在治理上面临诸多挑战。
相较于线下商品价格体系,互联网上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表现出更高的动态性和随机性。例如,优惠政策的不对称、基于大数据的差异化营销以及平台的实时价格调整,都可能让消费者产生“杀熟”的感觉。
考虑到平台经济的特点,完全杜绝此类现象并不现实。但至少应有明确的标准,让消费者能够预判价格变化,并感受到公平公正的市场氛围。例如,当消费者多次查询同一航班时,票价会发生变化,甚至不同手机品牌显示的价格也会不同。缺乏透明的价格标准和形成机制,只会加剧消费者对平台不公平对待的质疑。
此外,在消费者与平台之间巨大的信息不对称背景下,人们有理由怀疑,这种“杀熟”现象是否源于对用户大数据的过度采集和随意使用。未来,随着差异化价格机制的发展,可能会演变为“千人千价”。这不仅会影响市场价格机制,还会对商业伦理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对于“大数据杀熟”的治理,关键在于明确平台采集和利用用户大数据的界限。例如,哪些数据可以用于用户画像?在什么情况下,平台可以根据用户画像实施差异化定价,而不被视为“大数据杀熟”?个人信息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相关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完善,这些问题需要找到明确的答案。规范“大数据杀熟”,首先需要从界定边界和概念入手。
解决这个问题不仅是监管部门的责任,平台也需要主动采取措施,增强消费者对其的信任。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消费者对平台的信心,也关乎平台与个人关系的健康发展。模糊化的电商平台价格形成机制,会削弱平台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增加消费者的不信任感。因此,构建一个更加透明、公平的电商平台价格机制,对于平台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