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曲面屏幕上,白云区的城市三维全景时空地图清晰展示,不同颜色区分出该区正在打造的9个生活圈的具体范围。工作人员通过平台系统操作,可以轻松查看泉湖1生活圈的相关信息,包括所属责任街道、区域范围、现有资源布局及新增项目内容。这些信息涵盖了教育、就业、文化、卫生、体育、养老、幼托、餐饮、居住、出行等生活圈要素,以数据、图标和点位等形式详细列出。用户只需点击任意项目,即可查看项目的类型、位置、开工时间、完工时间和完成进度。
8月12日,记者在白云区智慧白云指挥调度中心目睹了这一场景。白云区利用大数据技术,依托“智慧白云”平台,通过“看图调度”,使“一圈两场三改”建设更为智能化和智慧化。
大数据赋能,规划布局更智慧
“智慧白云”平台是白云区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社会治理和民生服务深度融合的产物。该平台运用大数据信息技术,引入数字孪生城市理念,整合全区数据资源,满足多种应用场景的需求,旨在实现数据汇聚、信息流通、未来规划和全局控制。该项目于2021年3月正式投入使用,并在同年被评为工信部公示的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
“智慧白云”平台集成了时空大数据平台、融合分析平台、项目管理系统和物联网系统等多个基础平台和业务系统,接入了超过一万路视频资源。平台上的“一张图”汇集了白云区的人、事、地、物、情等各类信息。贵阳白云城市运营维护投资(集团)股份公司的副总经理曹阳表示,有了智慧白云平台的支持,白云区可以更好地利用大数据赋能“一圈两场三改”建设,从规划之初就接入“一张图”,确保决策依据充分、布局合理。
例如,在规划增设公交站台时,平台已有存量数据支持。打开一个生活圈,可以看到该区域内学校、医院和居民小区的数量。根据这些人口数据和场所数据,可以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建模,判断在某个位置增设公交站台是否能满足周边人口需求,是否合理。今年,白云区完善更新了40多个公交站台,都是在数据支持下进行的规划布局。综合考虑圈内教育、就业、文化、卫生、体育、养老、幼托、餐饮、居住和出行等公共服务和文化服务资源,关注百姓的重点需求,结合人口规模,确定生活圈设施是否达标,还需配置多少量和多少种类的服务设施,从而推动生活圈规划编制。
可视化管理,项目推进更高效
智慧白云平台的“一张图”多维度展示了白云区“一圈两场三改”的地图清单,全方位整合了工作成果。通过“一张图”,工作专班可以实现可视化调度管理,使项目推进更加精准高效。
记者在智慧白云指挥调度中心看到,工作人员正在查看8月各生活圈项目的进展情况。打开泉湖2生活圈动感广场停车场建设项目,大屏幕上立即显示了该项目的基本信息、资金信息和进度信息。通过周边路段监控探头或无人机探头回传的实时视频,还能看到项目实时建设情况。所有信息一目了然。
“智慧白云平台不仅能科学规划决策,还实现了‘一圈两场三改’建设的可视化管理和监督,直观展示项目建设的形象和进度,使项目能够实时监测、定期评估和及时预警。”曹阳解释道,在“一圈两场三改”建设过程中,涉及的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改造和停车场建设等项目都可以通过平台进行管理调度。项目专员每月通过平台手机端上传项目进度情况和建设图片,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监管。距离项目计划完工时间30天时,平台系统会启动红黄绿预警机制,如果没有达到序时进度,就会自动发出红牌警示,并推送报警信息给行业主管部门,便于科学调度。
基层可参与,居民服务更精细
最近,家住白云区云城尚品小区的王先生经常使用“指尖白云”app。“这款app不仅能看到周边餐饮店、停车场等信息,还能在线办理一些政务服务事项,对我们来说非常方便。”王先生说。
“一圈两场三改”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智慧白云平台专门设计了“15分钟便民生活圈”民生服务板块。居民通过“指尖白云”app,根据手机定位,可以获取附近15分钟生活圈内的停车场、学校、医院、餐饮、超市、银行、影院等便民场所信息。
此外,白云区依托智慧白云平台,整合多部门数据,在“一张图”上实现了房屋管理数据的互联互通。平台将全区所有楼盘以网格形式上图,将房屋普查数据落实到最小单元格,结合辖区网格人口,按基层网格员所在网格匹配楼盘表,提供精准到户的网格化人口管理服务。网格员可以通过智慧白云手机端“指尖白云”app为辖区居民提供精细化服务。目前,智慧白云平台已经完成了全区49个成型小区楼盘和约1500栋老旧小区的房屋全生命周期管理建设。
“我们通过智慧白云平台调度推进‘一圈两场三改’建设,进一步提高了规划决策的科学性、管理监督的高效性,以及解决问题的时效性,为白云区以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城市建设赋能社会治理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