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大数据杀熟、人脸辨认众多、一键降低论文反复率,大数据运用这本好经如何不“念歪”?

图灵汇官网

“杀熟”现象揭示了大数据时代的隐忧

注册成为某团购会员后,不仅外卖满减优惠力度降低,配送费反而增加。这并非偶然事件,而是“大数据杀熟”现象的一种体现。

“刷脸越多,‘丢脸’的风险越大。”

“一些企业滥用数据的背后原因在于大数据垄断以及算法的不透明,使得发现、举证、认定这些问题变得非常困难。”

文 |《瞭望》周刊记者 胡锦武 姚子云 郭丰庆

随着大数据的应用逐渐渗透到现代生活的各个角落,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多地与各种软件和智能设备绑定在一起。尽管这些数据能够产生新的价值,但也给人们的消费生活带来了新的困扰。

被大数据“算计”

记者近期走访多地调查发现,在利益驱使下,大数据分析背后存在诸多乱象。

“大数据杀熟”现象频发,算法变成了算计工具。同样的一份订单,同样的送餐时间、地点,会员却需要支付更高的费用。不久前,有用户发现,在注册成为某团购平台的会员后,不仅外卖满减优惠力度有所下降,配送费也增加了。类似的事件在网上引起了广泛讨论,许多用户纷纷控诉自己也有过类似经历。此外,某打车平台也被用户指出,熟客的收费反而更高。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的受访者认为“大数据杀熟”现象普遍存在,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与此相对应的是,多家大型互联网企业都被曝光利用大数据分析对不同用户进行差别定价。

人脸辨认带来的隐患

人脸识别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引发了诸多担忧。最近,某视频平台上的一段“戴头盔看房”的视频引起了广泛关注。视频发布者解释说,这是为了对抗售楼处的“潜规则”。售楼处通过人脸识别技术收集客户数据,从而判断客户类型,并给予不同的购房优惠。

从上班到回家,从出行到旅游,人脸识别技术已经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业主反映,小区物业为了加强安防管理,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出于对个人信息泄露的担忧,部分业主提出了反对意见。最终,在多次抗议后,物业同意采用“双轨制”,即业主可以选择使用刷卡或刷脸的方式进出。

“刷脸越多,‘丢脸’的风险就越大。”南昌航空大学软件学院的杨丰玉副教授提醒,当前不少场景下的人脸数据采集并无必要,应当防范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滥用。

学术抄袭的新手段

为了确保论文顺利通过查重,许多学生不得不选择查重服务。一些平台则抓住市场需求,除了提供查重服务外,还推出了“一键降重”功能。这些平台声称,通过结合论文库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实现一键替换和自动降重,从而帮助论文顺利通过查重审核。

然而,这种方式可能助长学术造假的风气。江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的胡平波教授认为,虽然论文查重是为了防止学术不端行为,但“一键降重”可能会成为学术造假的帮凶。

大数据困扰缘于不透明

大数据的正确应用能够为各行各业带来巨大价值,但如果运用不当,则可能导致诸多问题难以解决。

以“大数据杀熟”为例,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陈玉玲副教授指出,实施价格歧视通常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信息不对等、区分用户、一定的垄断地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消费者的大量数据被收集起来,企业对这些数据的处理能力也显著提升,因此差异化定价变得更加容易。

行业垄断是导致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徐伟栋副教授认为,互联网天然倾向于形成垄断,平台拥有更多的发言权,而“大数据杀熟”只是其中一个损害消费者权益的现象。

此外,基于算法的推荐广告似乎总是能够“猜中”用户的喜好,从过去的电线杆广告转变为如今的朋友圈广告,时刻诱导和干扰着消费者的行为。

再如,一些违规违法行为披上了大数据的“马甲”,摇身一变为光鲜亮丽的商业科技。例如,某公司声称掌握了2.2亿自然人的简历数据,但实际上却是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公民信息,并将其分类后出售给第三方。

“一些企业滥用数据的底气在于大数据垄断和算法的不透明,这使得发现、举证和认定这些违规行为变得非常困难,从而导致许多违法行为逃脱了法律制裁。”江东北芳律师事务所的王世发律师指出。

着手装上安全阀

遏制大数据的负面影响,关键在于行业自律。

“最了解你的往往是你的竞争对手。最了解一个企业是否利用大数据杀熟的往往也是同行。”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经济学博士唐亚汇和世界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薛安伟认为,可以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来加强数字平台和企业的相互监督与协同自律。同时,鼓励舆论和媒体监督,积极调动社会力量,营造健康的市场环境。

江西省南昌市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所长戴庆锋也建议,加强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完善自我约束机制,建立健全大数据运用及安全规范,推动企业有序、有益、良性竞争。同时,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职业教育,特别是培养相关专业在校学生的数据规范意识,建立大数据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打击大数据滥用,仅有自律是不够的,还需要监管机构的介入。

事实上,大数据滥用问题早已引起监管部门的关注。从《电子商务法》禁止“大数据杀熟”的规定,到《在线旅游运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明确禁止在线旅游平台滥用大数据分析等手段,近年来相关政策不断完善。

“政府监管既要坚守底线思维,保持企业在合法范围内的创新活力,又要对消费者反映强烈的问题,如‘大数据杀熟’等,加大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切实维护市场秩序,引导企业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戴庆锋说。

受访专家建议,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违规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并通过畅通司法维权通道等方式,为大数据的合理应用装上“安全阀”。

唐亚汇和薛安伟认为,诸如数据权属、定价、使用、交易、统计、隐私保护、监管等方面的制度性规范缺失是数据滥用的重要因素。他们建议尽快完善数据要素市场的相关法律规范,为遏制“大数据杀熟”提供制度保障,真正改善数字经济的信任机制。

本文来源: 图灵汇 文章作者: 触派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