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的教育发展现状如何?哪些指标处于全省领先位置?又有哪些亮点和不足?最近发布的《2020年温州市县(市、区)教育发展程度督导公报》详细盘点了温州教育的“家底”。该公报从普及程度、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育投入和发展成果五大方面进行了全面评估。
在过去的一年里,温州市教育局致力于“高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高水平打造教育现代化强市”,并将“未来教育”作为品牌引领。随着乐清市和平阳县成功通过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县评价认定,温州实现了教育基本现代化的目标。
学前教育
2020年,温州增加了幼儿学位供应。率先在全省出台了《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新扩建幼儿园83所,超过原定目标3所,管理小区配套园28所,投入使用公办幼儿园45所,超过原定目标7所,提供公办学位1.2万个。所有乡镇(街道)实现了公办幼儿园全覆盖,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比例达到35.47%,同比增长5.46个百分点;普惠性幼儿园比例达到91.91%。
此外,幼儿园的办园质量也在不断提升。二级以上幼儿园的比例达到61.98%,同比提升9.56个百分点。其中,新创建的省一级幼儿园有20所,数量位列全省第二。温州还推出了《温州市幼儿园保教工作规范》,建立了“九把钥匙”城乡示范园和“三朵云”智能示范园各20所,并出版了《幼儿园适宜性课程》一书。
然而,尽管近年来学前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仍存在薄弱环节,如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比例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幼儿教师储备不足,合同制教师待遇有待提高。
义务教育
打造“小而优”学校124所
2020年,温州新创建了23所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标准化比例达到98.6%,跃居全省前三。全市义务教育学校集团化办学的比例达到了85%,提高了20个百分点。新增了422所“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学校,提前实现了乡村学校全覆盖。打造了124所“小而优”学校和62所“小而美”学校。针对民办新居民子女学校,实行了“一校一策”的整治提升,所有民办新居民子女学校都达到了省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的基本办学要求。
义务教育学校的均衡发展取得了显著进展。制定了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的时间表,分批次纳入培养计划,并委托第三方动态监控学校资源配置情况,确保校际间的平衡差异系数符合国家标准。小学35人及以下的班级比例为24.37%,初中40人及以下的班级比例为41.85%。小学生体质健康优秀率为61.99%,初中生为51.99%。
然而,校网规划不够合理,“城镇挤、乡村弱”的问题依然存在。城镇内仍有一些学校存在超规模办学的现象,乡村学校骨干教师缺乏。
高中教育
高中教育质量持续提升
2020年,温州继续推进普通高中的多样化特色发展。推进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启动分类办学改革试点,确定了14所学术高中建设学校和5所预备建设学校,加快培养特色高中,孵化特色学科或项目基地。深化“三类六层次”共同体建设,开展诊断调研和学科视导等活动310场。完善市区普高招生融合机制,市区普高统筹招生从5所扩大到10所,占市区普高数的33%。全市高考成绩连续攀升,普通高校录取率达到96.95%。温籍高校新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为91.80%,中小学生总体近视率下降1.11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继续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优化职业学校规划和专业设置,6所职业学校正在进行迁扩建,新增了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维修等专业点49个。立项建设了6所省级“双高”职业学校和19个专业。中职毕业生升入高校的比例达到71.6%,位居全省第一。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建立了27个市级协同创新中心、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和数字经济特色学科,为企业输送了6112名“订单学徒”。普职招生比例为55.07:44.93。
不过,普通高中规划布局还不够合理,一些规模较小、质量较低的普高需要整合,分类办学改革亟待加快。
特殊教育
省特教标准化学校达标率62.5%
去年,温州优化调整了市县两级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并联合市残联和卫健委成立了温州市特殊儿童教育专家委员会,为特殊教育的科研、康复训练、医学评价与鉴定提供了科学咨询和服务。组建了特殊教育宣传队伍,成立了资源教师专家库。
同时,加快了各县(市、区)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省特殊教育标准化学校达标率达到了62.5%,建立了247个资源教室,实现了乡镇(街道)资源教室全覆盖。持证残疾少年儿童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段入学率分别达到94.72%、99.64%和88.15%,较上年有所提升。率先在全省实施资源教师持证上岗制度,储备了首批58位资源教师。
然而,拥有资源教室的学校比例仍然不高,特殊教育兼职教师的配备和培养力度不足,“一人一案”个别化教育策略落实不到位。
师资队伍
义务教育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
教师的专业素养显著提升。全市普通高中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比例为14.52%,同比提升了1.75个百分点;中级及以上职称教师的比例为52.44%,同比提升了0.2个百分点;中职学校专业课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为88.89%,同比提升了1.81个百分点。
深入推进了瓯越教育人才培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增了1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和20名省正高级教师(讲师),人数位居全省第二。评选了700名市“三坛”教师和9名“特支计划”教学名师,全市“三层次”骨干教师达10650人次。完善了教师培训研修体系,建立了温州市教师教育院洞头分院,中小学教师培训量达22万人次。新建了89个市级名师工作室,其中70%建在乡村和薄弱学校,36%建在乡村小规模学校,并开展了79场“教育名家”和“未来名师”培养对象送培活动,精准送课358节。
人才引进和培养环境不断优化。招引了4100名教师,其中包括4名特级教师。实施了“510计划”,签约了1773名高校优秀毕业生,同比增长53%。推进了教师关爱工程,营造尊师重教氛围,50人荣获省春蚕奖,14人荣获省绿叶奖,全面完成了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的标准。
值得关注的是,初高中教师的研究生学历比例和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比例仍有提升空间。
教育投入
全市教育投入做到两个“只增不减”
2020年,全市普通公共财政预算教育支出达到220.524亿元,增长率为6.93%,其中经开区、龙湾区、洞头区的增长率分别为16.62%、13.51%和12.58%;生均普通公共财政教育支出为21882元,增长率为3.77%,洞头区、文成县、瑞安市的增长率分别为10.59%、9.62%和8.15%。
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为7.34%,同比提升了1.36个百分点,其中经开区、瓯海区、洞头区分别为23.43%、14.84%和11.35%;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支出占财政教育支出的比例为4.18%;年教师培训经费支出占工资总额的比例为2.99%;中小学生的教学仪器设备值为5400.38元,比上年增加了665.52元,市本级、洞头区、文成县分别为8342.27元、6705.04元和5999.73元;中小学生的教育技术装备经费投入为1057.05元,比上年增加了142.65元,文成县、乐清市、市本级分别为1511.55元、1218.12元和1195.58元。
然而,教育经费投入仍需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的教育技术装备经费投入和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尚未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办学条件
新改扩建中小学194所
2020年,全市新改扩建了194所中小学,超额完成了29所,实际投资额为55.78亿元,完成率为123.86%,建成校舍面积达115.65万平方米,再创历史新高。实施了13个市本级政府投资项目,实际完成投资额为14330.2952万元,完成率为114.43%,连续八年超额完成任务。生均占地面积为28.72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为15.59平方米,生均绿化面积为6.21平方米。
教育技术装备得到了加强。启动了温州教育“数字大脑”建设,完成了“一屏看教育”数字驾驶舱原型搭建;新创建了43所未来(智慧)校园实验校、268个智慧教室、76个技术变革教学方式试点校和264个新型教学空间。创客教育基地(空间)学校的比例为96.88%。实现了全市中小学千兆光纤接入全覆盖和无线网络全覆盖等。深入推进了“明眸皓齿”工程,完成了百万学生两次视力检查,改造了9060个教室灯光照明设备和14.32万套可调节课桌椅。新创建了10个省级劳动实践基地、13个职业体验基地和50所劳动教育试点(示范)学校,新建了40家市级研学基地(营地)、55所劳动教育示范学校和38条精品线路,全市实践活动参与量达到100万人次,入选国家级实践活动资源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然而,生均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和绿化面积的增量有限,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仍需加大,部分民办新居民子女学校的办学条件有待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