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产业是上海重点发展的三大产业之一。为了进一步推动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科委、市卫生健康委、市药监局等16个部门,共同研究制定了新一轮促进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意见已由市政府办公厅正式发布。
5月21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华源介绍了《关于促进本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的主要内容。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邬惊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裘文进、市经济信息化委副主任刘平、市科委副主任朱启高、市药品监管局副局长张清也出席了发布会,并就记者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回答。
根据《若干意见》,上海计划在未来三年内,使生物医药制造业的年度工业总产值达到1800亿元。
2020年,上海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突破1400亿元,取得了多项填补国内外空白的重大技术成果和产品。具体进展包括:
前沿研究取得新突破:全球首个节律紊乱疾病克隆猴模型、首例天然单染色体真核细胞等一批原始创新成果获得了突破。上海还聚集了上海光源、蛋白质中心、转化医学等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助力中国率先成功解析新冠病毒水解酶的高分辨率晶体结构,为病原体研究和药物发现提供了有力支持。
创新产品填补空白:国产首个PD-1单抗药物、首个从发现到临床都在国内完成的抗肿瘤新药、全球首台全景动态2米PET-CT、国产首台一体化PET-MR等创新成果已经上市。
创新资源集聚:全市建立了6个国家级和17个市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生命科学、药学等领域集聚了一批国内领先的科研院所,心血管病、肿瘤学等16个优势临床学科在全国排名前三,国际排名前20的药品和医疗器械企业中有18家和17家在上海设立了研发总部。
改革措施取得成效:首个国家药品、医疗器械审评检查分中心在沪成立并运作,服务范围覆盖整个长三角地区。一系列国家授权的先行先试改革措施也已经落地,如生物医药特殊物品出境检疫改革、乙类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等,为生物医药企业在沪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此外,上海已形成了以张江为核心,以临港新片区等5个特色园区为支撑,以其他特色基地为补充的“1+5+X”产业发展规划,“张江研发+上海制造”联动发展模式也在不断优化。
为了构建“研发+临床+制造+应用”的全产业链政策体系,上海制定了29条具体措施,重点支持创新药品、高端医疗器械、先进生物医药装备和材料、新型服务外包等四大领域的发展,并将在六个方面予以支持:
强化基础研究:争取建设国家药物科技创新战略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焦生命科学基础前沿领域,规划重大基础研究任务和创新研究机构。
支持研发创新:支持创新药的研发,对1类新药进行分阶段择优支持;支持改良型新药的研发;支持创新医疗器械的研发;推进研发用物品及特殊物品的通关便利化;支持开拓海外市场。
促进成果转化:加强临床研究成果转化激励,依托市级医院的临床技能与创新行动,支持医院开展临床研究及成果转化;建立医院伦理协作审查工作机制,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协作伦理审查;完善临床研究支持平台体系;提升产医融合创新能力。
拓展发展空间: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支持核心技术攻关、关键服务平台建设及重大项目产业化;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推广合同研发生产组织新模式;有序提升产业空间承载能力;优化生物医药环境准入管理;推动园区特色化发展和区区联动合作。
扩大应用范围:优化创新产品的审批流程,支持创新医疗器械的挂网采购;成立医疗机构药事委员会和医疗器械临床运用管理委员会;开展医院购买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的试点;加强医保体系对创新产品运用的支持。
建设产业集群:实施产业高质量发展重大工程;健全产业创新服务体系;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打造人才高地;创新产业金融服务模式。
华源指出,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关键一年。上海将抓住全球生物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加快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完善产业服务体系,促进产医深度融合,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努力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为增强创新策源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