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观潮三人评”丨大数据“杀熟”,面对“算计”只能算了?

图灵汇官网

导读

复旦大学孙金云教授的最新研究引起了广泛讨论。该研究聚焦于手机打车软件的使用体验,团队通过在五个城市进行实地调研,投入五万元收集了800多份常规场景下的数据样本,形成了一份详实的打车报告。报告揭示了一个令人关注的现象:苹果手机用户更易接到高端车型的接单,而非苹果手机用户则倾向于获得更昂贵车型的服务。这一发现引发了公众对大数据用户画像和可能存在的“大数据杀熟”现象的深思。

建设新型消费社会,消费者权益保护至关重要

今年的“两会”上,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修改反垄断法及相关配套制度的议案,旨在加强对协同行为的禁止,规制数据滥用、大数据杀熟、平台强制选择等不当行为。据透露,修改反垄断法已被列为2021年全国人大重点立法项目之一。

大数据杀熟,能否得到根治?

在内循环和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网络消费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角色。然而,平台若一味追求自身利益,忽视消费者权益,其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阻碍了网络消费的健康发展,影响了内循环的顺畅运行。因此,严格依法管理、规范运行平台运营成为迫切需求。

网络消费的规则与内循环的挑战

□ 谭浩俊(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孙金云教授团队的调研直指消费者痛点。从技术层面看,企业设计出此类软件虽不难,但其隐蔽性较强。从影响层面来看,这种定价策略直接损害了消费者利益,而且损害的不仅仅是金钱层面,更是企业形象和信誉的损失。

大数据杀熟问题已引发广泛关注。利用算法和已获取的数据信息对消费者实施“套路”,成为近年来网络消费领域不可忽视的议题。平台设计出“苹果优先”、“高价优先”的方案,实际上是在主观臆断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以此做出有利于自身的决策。然而,这种判断缺乏客观依据,难以反映真实的消费水平。

随着互联网的全面普及,移动支付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消费已成为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台应依法管理、规范运营,避免人为设置陷阱,误导消费者消费,损害其权益。否则,终将失去消费者的信任。

“杀熟”靠技术,“反杀熟”靠智慧

□ 文阳(红星新闻评论员)

网络消费的烦恼似乎无处不在,大数据杀熟现象更是令人头疼。复旦大学教授孙金云的调研结果揭示了苹果手机用户在打车时可能面临的特殊待遇。

算法本应服务于精准推广和服务,但在被“算计”时,消费者该如何应对?一方面,应严厉打击平台利用技术、信息优势进行的“杀熟”行为,维护公平交易权。另一方面,消费者自身需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通过查询不同平台价格、比较不同设备价格差异、监控价格变动等方式,有效规避风险。

在赢家通吃的网络时代,平台应避免形成垄断,保护消费者权益。修改反垄断法,加大对大数据杀熟、平台强制选择等行为的监管,是解决消费者忧虑的关键。通过法律手段,为消费者撑起保护伞,是实现公平消费环境的根本途径。

治理大数据杀熟,重在制度建设与监管

□ 朱诗睿(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大数据杀熟现象并非新问题,不同手机用户在使用同一平台时,遭遇的价格差异引发关注。尽管消费者可以通过投诉或法律途径寻求解决,但高昂的成本和个案处理的局限性使得这一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治理大数据杀熟的关键在于加强制度建设和强化监管。完善用户数据保护法规,明确数据使用边界,定期要求平台数据上报,提升监管效率。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遏制平台滥用用户数据的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孙金云教授的研究不仅为大数据合规治理提供了参考,也为公众意识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未来,通过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执行,大数据杀熟等现象有望得到有效治理,促进公平健康的网络消费环境。

本文来源: 汪垠涛 文章作者: 李武奇
    下一篇

导读:在浩繁前沿科技中,野生智能和大数据天然是绕不开的。 尽人皆知,野生智能属于热点专业,良多年青报酬了寻求真实的科学而挑选了野生智能专业。这一热点学科有着深入的汗青头绪,而且积厚流光。 因为没有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