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发布:大数据杀熟,每个人都已经遇到,不只是偷偷提高价格……

图灵汇官网

导读:揭露算法背后的秘密——大数据“偏爱”何以成真?

中国消费者协会最近揭示了消费领域中不合理的算法现象,特别是大数据“偏爱”的六大表现形式。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了解大数据如何在无形中影响消费者的权益,以及它背后隐藏的机制。

大数据“偏爱”的新面貌

近年来,关于大数据“偏爱”的讨论日益增多,主要聚焦于互联网平台如何利用用户的消费行为来设定价格差异。例如,某些在线票务公司通过监控用户搜索频率,为常访问特定航线的旅客提供更高的票价,而同一航线在其他账户上搜索时则提供更低的价格。

然而,中消协的调查揭示了大数据“偏爱”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 推荐算法:互联网平台通过分析用户浏览历史、兴趣点等信息,进行针对性的商业推广,这常被称为“个性化推荐”或“千人千面”。

  • 价格算法:不同用户面对的售价不一,包括新老用户、会员与非会员价格差异,以及地区、浏览次数等因素对价格的影响。

  • 评价算法:平台或其商家通过制造虚假好评,操控评价系统,误导消费者,破坏市场公平。

  • 排名算法:平台利用各种指标进行商品和服务排名,但排名的真实依据模糊不清,有时甚至混淆了竞价与自然排名,影响了消费者的决策过程。

  • 概率算法:抽奖活动公示的概率与实际中奖概率之间可能存在巨大差距,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

  • 流量算法:平台利用自身优势,通过算法控制流量分配和搜索结果,影响着市场的公平竞争。

“精准推荐”的争议

在中消协列举的几种“大数据偏爱”现象中,对“精准推荐”的讨论尤为引人关注。一些人疑惑,“精准推荐”不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个性化需求吗?为何会被视为不合理的做法?

实际上,问题在于“精准推荐”可能会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限制选择范围,从而误导消费者。电子商务法强调,经营者需全面、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信息,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因此,平台在使用算法推荐商品时,应确保信息的客观性和透明性,避免只提供“千人千面”的推荐,忽视了消费者的选择需求。

个性化与公平性的平衡

尽管“精准推荐”能提升用户体验,增强效率,但个性化与公平性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关键在于平台如何实现二者之间的平衡:

  • 透明化:平台应明确告知用户推荐结果是基于算法的筛选,而非完全客观的结果。
  • 选择权:提供多样化的推荐选项,让用户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
  • 合规性: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禁止利用数据画像实施价格歧视和不公平竞争。

结论

大数据“偏爱”的现象挑战了公平竞争的原则,需要通过立法和监管手段加以规范。中消协建议在法律框架内增加对算法应用的规定,确保其透明、公平、诚信,维护消费者权益。通过建立专门机构监督算法伦理,明确算法应用的一致性要求,以及强化举证责任,可以有效应对这一挑战,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

本文来源: 互联网 文章作者: 李彦宏粉丝团
    下一篇

导读:编辑导语:逻辑回归的本质上是线性回归,在数据分析中,我们经常会用到线性回归来进行分析,但如果因素较多时,我们就要用到逻辑回归的方式进行数据分析;本文作者分享了关于如何用逻辑回归做数据分析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