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了《2021年北京市人力资源市场薪酬状况报告(三季度)》。该报告基于一季度和二季度的数据,继续聚焦社会和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持续跟踪市场薪酬变化。报告围绕“自贸区”、“热门岗位”、“技能人才”三大主题,从多个维度对薪酬水平进行了详细分析。
新职业的薪酬中位数普遍超过14000元/月。报告指出,三季度北京“高薪”和“新兴”岗位中,超过七成岗位的薪酬中位数高于20000元/月。其中,自然语言处理工程师的薪酬中位数高达37884元/月。此外,信息安全测试员、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连锁经营管理师、互联网营销师、人工智能训练师、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等七个新职业也榜上有名。总体来看,这些新职业的薪酬水平显著高于整体市场平均水平。
在三季度的常规热招岗位中,技术类岗位占比最高,达到35.4%。其次是业务类岗位和销售类岗位,分别占23.1%和20.9%。管理类岗位和一线操作类岗位占比分别为13.1%和6.4%。热招岗位的选择依据企业发布的招聘职位大数据,主要考虑发布岗位数量,并结合市场需求确定。
技能人才的薪酬中位数整体环比上涨了2.8%。其中,初级技能人才的薪酬涨幅最大,为3.0%。高级技能、高级技师人才的薪酬环比涨幅分别为2.1%和2.0%。具体来看,高级技师、技师、高级技能人才的薪酬中位数分别为11451元/月、10415元/月和10290元/月,中级技能人才和初级技能人才的薪酬中位数分别为9809元/月和7509元/月。
“自贸区”的薪酬中位数整体环比上涨了1.7%。其中,“昌平组团”的环比涨幅为2.0%,“朝阳组团”和“海淀组团”的环比涨幅分别为1.9%和1.8%。“自贸区”八大重点产业中的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和数字经济与数字贸易产业的岗位薪酬水平相对较高。在“自贸区”内,技术类岗位依然是需求最大的类别,占比达到39.7%。
报告中的薪酬数据统计涵盖了今年三季度三个月的税前应发工资总额,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奖金、销售提成及相关津贴福利待遇,但不包括年终奖金、股权激励及分红等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