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四川自贡特别报道】“翼龙”系列无人机,作为“中国智造”的新名片,以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卓越表现及在国内多次重大应急救援任务中的出色贡献,广受赞誉。近期,《环球时报》记者深入四川自贡,探访中航无人机在自贡航空产业园区的生产基地,深入了解“翼龙”系列无人机如何在服务国计民生方面展现出色效能。
《环球时报》记者在自贡航空产业园区的中航无人机生产试飞基地,见证了“翼龙-1”、“翼龙-2”等中高空、长航时无人机的组装过程。这些无人机不仅装备了“中国应急”、“中国气象”涂装,成为人工影响天气和应急救援的新技术力量,还以其多功能性,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行业提供了创新应用。
在飞行演示环节,记者观察到携带光电吊舱和合成孔径雷达等载荷的“翼龙-2”无人机,展现了出色的自主短距起降能力和低空8字绕飞技巧,展示了其灵活机动与精准控制的特性。机头下方的高清光电吊舱则能够精准识别目标,实时传输画面,为现场提供全面的视觉覆盖。
在2021年河南省特大暴雨灾害救援、今年第9号台风“苏拉”和第11号台风“海葵”救灾行动中,“翼龙”系列无人机多次携带光电吊舱、通信中继吊舱等设备,飞赴灾区上空,实时拍摄灾情,搭建通信通道,为灾情侦察和救援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翼龙”系列无人机的应用场景不断扩展,从最初的应急救援、气象服务,到科考、测绘、物流等多个领域。中航无人机总设计师李屹东表示,无人机技术正在向着高端智能化方向发展,包括目标识别、态势感知、任务规划管理等方面。未来,无人机将提供定制化功能服务,实现“一机多用”,满足不同行业需求。
面对无人机行业的快速发展,李屹东指出,无人机技术细分化是未来趋势,不同类型无人机在应用场景、设计思路、可靠性、成本等方面存在差异。中国无人机产业正推行型谱化发展,实现高度、速度全覆盖和任务能力全覆盖。同时,中航无人机已形成涵盖百余家供应商的供应链生态体系,确保产业链的安全可靠与稳定。
展望未来,无人机技术将在智能化、低成本、高产量、新能源、高空和临近空间探索、超长航时等方面持续发展,创造出更多新业态。无人机将成为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展示的重要平台,提供定制化服务,适应各种作业场景,为用户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
“翼龙”系列无人机不仅代表了中国在无人机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应用实践,更是未来无人机发展方向的缩影。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应用的广泛拓展,无人机将在更多领域展现出其独特价值与潜力,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加便捷与高效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