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投身于半导体设备行业的初期,晶圆背面的管理曾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一次意外事件——几片晶圆在传输过程中从机器人刀片上脱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这次事件促使我们探索了在晶圆背面沉积薄膜的可能性,以期降低摩擦系数,从而改善晶圆的移动效率。
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采取了放慢晶圆传输速度的措施。然而,这一举措却让我们的客户经理感到困扰,因为他们需要向客户解释产量下降的原因。尽管起初的应对策略并不尽如人意,但在2010年代初,随着Xilinx Virtex-7系列FPGA的问世,我对晶圆背面的关注再次升温。
Xilinx Virtex-7系列FPGA的推出标志着“堆叠硅互连技术”在异构集成领域的首次应用。这项技术通过硅中介层实现了不同FPGA组件间的信号传输与电力分配,该中介层由硅通孔(TSV)构成,其设计旨在部分穿透硅晶圆,并在顶部构建信号重布线层。这一创新不仅要求对晶圆背面进行精细的工艺处理,还包括了硅通孔两端的连接过程:首先,将晶圆正面暂时粘贴到一个载体晶圆上,然后将硅中介层倒置,进行后续工艺处理,最后通过背面研磨和蚀刻暴露出硅通孔。我虽在此阶段离开了行业,但回到研究生院后,硅通孔的金属化成为了课堂上的热点话题,而随着异构集成技术的发展,晶圆背面逐渐成为工程师们探讨的焦点。
尽管Xilinx的解决方案依赖于硅中介层,直接在晶圆背面进行电气布线的方案则预示着未来发展的新趋势。背面供电是一种独特的架构,其供电系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正面后道工序,而是转向了背面。这种架构有望减少电源轨与有源器件之间的电压损耗,进一步提升系统的能效。IMEC在鳍片架构中引入埋入式电源轨便是这一理念的实践之一。通过将导轨置于鳍片之间,类似于DRAM的埋入式字线布局,实现了在器件晶圆背面创建硅通孔,进而连通埋入式导轨,以支持供电需求。
考虑到性能提升的需求,晶圆背面的空间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将电源轨移至背面不仅能缓解晶圆正面的拥堵状况,促进单元微缩,还能有效减少电压降。全球领先的半导体企业已认识到背面供电的优势所在,并积极投入研发。例如,英特尔在2021年中期宣布采用“PowerVia”技术进行晶圆背面供电,而台积电也计划在其下一轮技术节点中引入埋入式电源轨。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我们对晶圆背面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